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臨終的靈性關懷
SPIRITUAL CARE IN END STAGE OF LIFE 
開課學期
96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李開敏 
課號
SW4012 
課程識別碼
310 450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新401 
備註
第一堂課務必出席。。A4: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60人
外系人數限制:3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62spiritualcare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死亡時間是無法確切預測的。」當藥石罔效時對臨終病人的照顧應從治癒、延長生命轉移至支持性療癒上,認知他們的目標和價值觀,滿足他們在臨終時的需要,而臨終照顧者不只是病患本身,還有他們的家屬及其重要他人,而其功能有三:因病情變化太快,家屬的「預期性哀傷」中必存在罪惡感和憤怒,因此助人者可以介於醫療團隊與病患、家屬中間,作為溝通的橋樑。其次,信仰的深化,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,如果死亡不能避免,抓緊機會「道謝、道歉、道別」,減輕病患的痛苦,以達善終。第三,著重於精神、靈性與存在感的需求,提供臨終的關懷,喪葬禮儀的協助與精神遺留。本學期的課程自靈性的內涵開始討論,如何評估與測量,並實際反思臨終關懷的課題,藉由小團體帶領及引導討論,深入探究每個人內心的靈性本質,達成一個整全、和諧的個體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提供一個:1.參與互動式的學習環境-鼓勵同學對生命末期、死亡、靈性關懷的概念、經驗、歷程及相關主題,開放自我反省�整理,透過課堂報告,及課堂大組�小組討論分享,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並深化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及敏感度。2.開放實用的關懷角度-從多元媒介:書籍、新聞、文獻、兒童繪本、電影欣賞等;拓展學生視野,啟發學生的心智、創意與想像力,檢視死亡與人(身心靈)、家庭、環境以及醫療團隊的交互運作,以期學生對此簡介課程有多元及動力性的思考空間和了解。3.自我靈修及關懷的實踐機會-提升同學對自我靈性照顧的關注,檢視自己與天人物我(自然世界、造物主、社會環境等)的關係。 
課程要求
1.課堂參與(40%)
出席率及討論(10%),隨堂討論心得整理,同學自尋學習夥伴,成立學習小組(5-6人),每三組由一位助教負責;課堂簽到出席情況(30%)。
2.隨堂作業及演講聆聽(30%)
每人須完成每週小報告(書面、口頭、或小組)報告,共五次(25%):有關個人的靈性學習或關懷、死亡的反思、或臨終照顧經驗(來源:書籍、新聞、文獻、電影欣賞、自我整理等);本課程邀請兩位外賓演講,同學請務必出席並踴躍發問參與(5%)。
3.期末總報告(30%﹞
小組報告4000字,口頭報告10-15分鐘,3-6位同學一組,分工狀況請於報告中說明。交書面之外請同時傳檔至kaiming.lee@msa.hinet.net。
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包含自評:學期結束前請同學以(1)個人投入學習之時間、精力、努力程度(2)作業(書面、口頭)完成之內省程度、表達�組織能力,對主題之掌握,資料收集、團體合作等部分,依等級自評,作為評分重要參考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00~17:00
每週五 14:00~17:00
每週五 09:00~12:00 備註: 會談前請事先與課程助理約定時間與地點,每回會談時間為一小時,至多三人 同時相約。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建議閱讀
(1)Sheila Cassidy(1988)幽谷伴行(Sharing the darkness: the spirituality of
caring)(趙可式譯,1997)。台北市:光啟。
(2)Viktor E. Frankl(1967)活出意義來–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(Man’s search for
meaning: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)(趙可式、沈錦惠譯,1995)。台北市:光
啟。
(3)李開敏(2007)安寧療護的靈性之旅–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。未出版。
2.延伸閱讀
(1)Danah Zohar & Ian Marshall(2000)心靈智商(Spiritual Intelligence the
Ultimate Intelligence)(邱莞慧譯,2001)。台北:聯經。
(2)Richard M. Zaner(2004)醫院裡的危機時刻–醫療與倫理的對話(Conversations on
the Edge: Narratives of ethics and illness)(蔡錚雲、龔卓軍譯,2004)。台北:心
靈工坊。
(3)David Carroll(1985)生死大事–如何幫助所愛的人走完人生旅程(Living With
Dying: a loving guide for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)(陳芳智譯,1993)。台北市:
遠流。
(4)Elizabeth Kübler-Ross & David Kessler(2005)當綠葉緩緩落下(On Grief and
Grieving)(張美惠譯、2006)。台北市:張老師。
(5)George S. Lair(1995)臨終諮商的藝術(Counseling the Terminally Ill:Sharing
the Journey)(蔡昌雄譯,2007),台北:心靈工坊。
(6)Helen Nearing(1992)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(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)
(張燕譯,1998)。台北:正中。
(7)Ken Wilber(1991)恩寵與勇氣(Grace and Grit)(胡因夢、劉清彥譯,1998)。台北
市:張老師。
(8)李開敏等(2005)臨終關懷與實務。台北:國立空中大學。
(9)李佩怡(2003)助人者與癌症末期病人關係歷程之質性研究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
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。
(10)邱秋員(1996)癌症病人家庭所面對的困境與社工之處遇。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,
第6期,頁 83-99。
(11)趙可式(2007)。醫師與生死。台北市:寶瓶文化出版。
(12)陳光耀、李開敏(1992)老年癌症及其他慢性病患主要照顧者壓力與健康之研究–以
台北榮總為例。台北榮總社會工作組執行、慶齡老年醫學研究中心贊助。
(13)傅偉勳(1993)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。台北:正中書局。
(14)楊克平等(2005)安寧與緩和療護學–概念與實務。台北:偉華。
(15)羅靜心(1992)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。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
作學刊,第2期,頁41-54。
(16)鄒平儀(1996)臨終病患安寧照顧模式之建構分析。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,第6期,
頁101-112。
(17)蘇絢慧(2003)請容許我悲傷。台北市:張老師。
(18)賴允亮(2003)本土安寧療護團隊喪親服務模式建立之研究。國民健康局92年度科技
研究發展計畫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參與 
40% 
出席率及討論及隨堂討論心得整理。同學自尋學習夥伴,成立學習小組(5-6人),每三組由一位助教負責 
2. 
作業 
30% 
每人須完成每週小報告(書面、口頭、或小組)報告,。有關個人的靈性學習或關懷、死亡的反思、或臨終照顧經驗(來源:書籍、新聞、文獻、電影欣賞、自我整理等)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小組報告4000字,口頭報告10-15分鐘,3-6位同學一組,分工狀況請於報告中說明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全人關懷-「靈性」的定義與重要性 
第2週
2/27  區辨「靈性」、「宗教」、「信仰」、與「心理」 
第3週
3/05  「靈性」與「靈性關懷�照顧」的前提(一) 
第4週
3/12  「靈性」與「靈性關懷�照顧」的前提(二) 
第5週
3/19  靈性關懷�照顧的自我實踐-自我靈性探索、覺察、及成長 
第6週
3/26  靈性的四項指標:意義(meaning)、共融(communion / connection)、超越(transcendence)、價值(value) 
第7週
4/02  古今靈性導師代表 
第8週
4/09  靈性需求評估-中外不同模式的介紹(一) 
第9週
4/16  靈性需求評估-中外不同模式的介紹(二) 
第10週
4/23  靈性需求評估-中外不同模式的介紹(三) 
第11週
4/30  生命末期的靈性課題 
第12週
5/07  安寧療護的發展和簡介 
第13週
5/14  面對死亡:死亡概念的內涵 
第14週
5/21  尊嚴死與預立遺囑 
第15週
5/28  病人和家屬面對的課題:善終與善別 
第16週
6/04  無法治癒(curing)卻得療癒(healing)(一) 
第17週
6/11  無法治癒(curing)卻得療癒(healing)(二)